官方指定鏈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近年來,隨著高性能計算(HPC)設備的運算能力呈指數級增長,其散熱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因散熱問題導致的能耗已占總能耗的40%,而傳統風冷技術的散熱效率提升空間不足5%,這一現狀促使全球科研機構與領軍企業加速探索溫控技術的新范式。本次研討會聚焦相變材料、微通道液冷、人工智能動態調頻三大前沿方向,通過分析中科院最新研發的液態金屬冷卻系統、NVIDIA在GPU集群中應用的蒸發冷卻技術,以及谷歌DeepMind開發的溫度預測算法等18項突破性成果,揭示溫控技術正從被動散熱向智能調控的范式轉變。在相變材料領域,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開發的鎵基液態金屬冷卻劑引發廣泛關注。這種熔點為29.8℃的合金材料,其熱導率達到傳統水冷液的65倍,在曙光E級超算原型機的測試中,成功將CPU結溫控制在56℃以下,較傳統方案降低21℃。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創新的磁場驅動流動技術解決了液態金屬腐蝕性問題,通過在管路內壁生成氧化鋁納米涂層,使系統壽命延長至8萬小時。日本富士通公司則另辟蹊徑,在富岳超算中采用石蠟/石墨烯復合相變材料,利用石墨烯的定向導熱特性,在芯片熱點區域形成局部儲熱庫,配合相變潛熱吸收機制,使瞬時熱流密度承載能力提升至400W/cm²。微通道液冷技術正經歷從宏觀尺度向微納尺度的革命性演進。AMD與臺積電合作開發的3D V-Cache芯片集成冷卻方案,在5nm工藝節點上實現了TSV硅通孔與微流道的共設計。通過蝕刻出直徑僅25μm的立體網狀流道,冷卻劑與晶體管層的距離縮短至10μm以內,實測顯示每平方毫米可帶走7.8W熱量,較傳統冷板方案提升17倍。IBM蘇黎世實驗室更突破性地提出"芯片血管化"概念,在300mm晶圓上直接制造生物啟發的分形流道網絡,模仿人類毛細血管的層級分布,使流量分配均勻性達到98.7%,壓降降低至常規設計的1/5。這種仿生結構配合新型介電流體,在量子計算芯片的極低溫環境中展現出獨特優勢。人工智能的引入正在重塑溫控系統的決策邏輯。谷歌DeepMind開發的ThermoGPT模型,通過分析10萬個服務器機架的實時熱力學數據,建立起多物理場耦合的數字孿生系統。該模型能提前15分鐘預測熱點形成,準確率達92%,并自主生成最優的風扇轉速與泵速組合。在實際部署中,使谷歌比利時數據中心的PUE值從1.12降至1.06,年節電達2.4億度。更值得關注的是清華大學提出的聯邦學習框架,允許不同廠商的設備在不共享核心數據的前提下協同優化散熱策略,在雄安新區的智能算力中心測試中,整體能效比提升13.8%。在極端環境應用方面,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展示的相變熱管-輻射器復合系統突破了太空溫差挑戰。該系統采用鈉鉀合金作為工質,在真空環境中實現2000W/m·K的等效導熱系數,為嫦娥六號月面探測器的AI計算模塊提供穩定溫場。而中國散裂中子源團隊研發的氦氣噴淋冷卻裝置,則解決了加速器功率器件在-269℃至200℃寬溫區的控溫難題,溫度波動控制在±0.05K,為下一代E級超算的極端條件運行提供了技術儲備。材料科學、微納制造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正在催生溫控技術的代際躍遷。美國能源部最新發布的路線圖預測,到2028年,智能相變冷卻系統的普及將使全球數據中心碳排放減少1.2億噸。但與會專家也指出,當前仍面臨介電流體成本過高(每升超300美元)、微流道堵塞率上升、AI模型可解釋性不足等挑戰。本次研討會達成的《溫控技術協同創新倡議》提出,將建立跨國開源平臺共享熱特性數據庫,并推動制定微流道制造的國際標準,這或將成為突破"熱墻"障礙的關鍵轉折點。
官方指定鏈接:http://www.hmzlh.cn/s/id/702.html
2025年展會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e書在線:“電子樣本專業推廣,“展會信息”搜索發布。 戰略合作伙伴:浙江省泵閥行業協會 溫州金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浙ICP備150115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