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投資的冷風沒有吹到美妝集合店,頭部品牌背后明星資本云集,估值水漲船高。
今年年初,話梅宣布完成C輪和D輪合計近2億美元(約12億元)融資,至今已完成四輪。
除了話梅,美妝集合店WOW COLOUR于今年一月透露再獲上億美元A+融資,市場估值10億美元;THE COLORIST 調色師母公司KK集團5年融資超40億元,沖擊資本市場;HAYDON 黑洞在2021年8月完成了1億美金A+輪融資,投后估值約合人民幣 65 億元。

美妝集合店的資本熱度可見一斑。然而,還未在規模上大展拳腳的新物種們卻提前陷入了關店的泥淖,2021年上半年,THE COLORIST調色師加盟店數量從170家縮至111家,關閉59家;無獨有偶,名創優品旗下的WOW COLOUR門店急速縮減,從巔峰期300家銳減至135家……
一邊融資,一邊閉店,美妝集合店“冰火兩重天”,這門生意究竟能不能走通?
資本的嗅覺向來靈敏,傳統美妝渠道正在走下坡路。
2020年,屈臣氏中國區同店銷售額下降21.8%,即便2021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4%至227.7億港元,凈利潤卻僅有18.1億港元,低于2020年的19.5億港元,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況。

絲芙蘭在中國市場開啟了“加速鍵”,但并未反映在業績上。2021年前11個月,絲芙蘭新開門店38家,是入華15年來年均開店數的兩倍,營收同比2020年上漲17.4%至108.77億元,而凈利潤卻僅4.31億元,與2020年4.32億元比略微下降。
傳統美妝零售渠道勢微背后是它們對年輕人失去了吸引力。
與傳統美妝零售店千篇一律的標準化門店設計相比,新興美妝集合店熱衷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趣味的新場景。
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長必然要經歷坎坷,2019年前后,美妝集合店登上舞臺,短暫高光過后,情況急轉之下。2021年開始,THE COLORIST調色師、WOW COLOUR、 HAYDON 黑洞等頭部玩家就開始有門店陸續關閉。

當新鮮感褪去,如何將流量留住是品牌們面臨的全新命題。尤其是對于話梅、黑洞這類走高端路線的美妝集合店,平均客單價高、選址更為嚴苛,這也意味著門店擴張天花板較低,必須通過運營拉升單店業績,因此對于門店流量下滑更為敏感。
除了流量焦慮,新興美妝集合店們目前還需要應對消費者比價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42.2%的消費者選擇在新興美妝集合店購物的原因是產品價格比美妝專柜和線上旗艦店優惠。
目前來看,大多數新興美妝集合店穩定盈利的模式還未跑通,疫情反復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劇了經營的脆弱性。